开心育儿管家

绿豆娃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知识
知识详情
口腔名医的私家笔记:口腔知识大集合上

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

自己的孩子

爱吃饭、爱说话、爱表达

可是如果

口腔疾病缠上孩子

让他们

不能好好吃饭

不能愉快表达

不敢开口大笑

怎么办?

不要怕!

湖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刘丽辉/主任的“最全口腔知识干货”来了

知识篇

一、小儿口腔常见问题

儿童口腔疾病主要包括有“虫牙”(龋病)、“地包天”、“鹅口疮”、疱疹性口炎、舌系带过短、“大舌头”、“双排牙”、牙外伤等,这些都会导致宝宝的咀嚼功能、语音及颜貌等影响,以至造成患儿的身心健康。

引起口腔疾病的原因:

“龋 病”

要注意少吃含糖食物,婴幼儿尤其不能含奶瓶入睡。

“地包天”

妈妈要注意喂养姿势,奶瓶不能抬得太高,以免压迫上颌骨 ,影响上颌骨的发育。

“鹅口疮”

口腔溃烂、疱疹性口炎等口腔粘膜疾病,主要是因为患儿的抵抗力下降,又没有注意奶具的卫生引起的。家长要注意宝宝手的卫生,不与其他的小朋友共用餐具等,注意不要让宝宝将尖锐的玩具、用物放在口腔内,不然会导致口腔刺伤、疱疹性口炎、手足口病等。

“双排牙”

因为目前食物都比较精细,老牙齿(乳牙)没掉,新牙齿就长出来了,形成了二排牙,若不及时拔掉老牙齿,牙齿就会长不齐。

“外伤牙”

是由于宝宝学走路时,家长没有看护好,大点的小朋友打闹等,导致前牙外伤脱落,明显影响语言和美观。

二、小儿口腔常见疾病简介及防治

1、龋病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至牙冠破坏,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牙齿)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这种获得性膜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不少家长认为,儿童的乳牙迟早都是要换的,因而对乳牙龋病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相反,另一些家长则认为既然乳牙已龋坏,以后又要换,还不如早日将它拔除,省得反复上医院。以上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

1)在儿童期,乳牙咀嚼功能的健全和维持,是全身营养供给的保证,是促进牙弓、颌骨发育不可缺少的生理性刺激。假如乳牙患病得不到治疗或过早脱落,则可能使全身发育受到影响,同时造成颌骨发育不足,牙弓发育过小,恒牙萌出时因位置不足则排列紊乱,进而影响成年后的咀嚼功能和美观。

2)乳牙是恒牙萌出的向导,假如乳牙健康,在口腔内存留的时间够长,则能引导恒牙在正常位置萌出。否则将使恒牙萌出位置异常,造成牙颌畸形。

3)如果乳牙严重龋坏而不给予治疗,就有可能并发根尖周围炎症,累及恒牙胚时,将使恒牙的发育受影响,造成恒牙的釉质发育不全症。因此,应积极认真地请口腔医生治疗乳牙龋坏。

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

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

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

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

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龋坏早防早治。

2、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

病因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2)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3)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4)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治疗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6)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7)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3、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

发病原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传染方式主要为直接经呼吸道、口腔、鼻、眼结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4、舌系带过短

正常人无论大人、小孩,其舌头一般都能伸出口外, 系带过短是指孩子出生后舌系带没有退缩到舌根下,导致舌头不能伸出口外,而且舌前伸时舌尖因被舌筋牵拉而出现凹陷,舌尖呈W形(正常人舌头伸出时舌尖呈V字形),还可能影响哺乳或与下前牙摩擦,发生溃疡。孩子张口时舌尖不能上翘,不能舔到上齿龈或伸过上唇,年龄稍大后则影响正常发音。

舌之所以伸不出来,是因为它被一条“带子”拉住了。如果我们让孩子对着自然光线张开嘴,让其将舌头向上向后卷起,就会发现孩子舌头的下面正中央有一条又薄又软的“带子”在牵拉着舌头,这条“带子”医学上称为舌系带。舌系带短了,舌头的运动自然就会受到限制。想伸伸不出,想卷卷不起来,说话也就说不清楚,发卷舌音时则更加明显。当然,说话不清楚的人不一定都是舌系带短了,也许是发音器官的其他部分出了毛病。

舌系带短缩绝大多数是先天性的。所以,对每一个婴幼儿都应该及早地检查一下他(她)的舌系带,看看短不短。

如果舌系带过短,应在发音定型前进行舌系带整形手术,以改正发音,效果非常好,新生儿、婴儿都可以进行舌系带整形手术,最好是在没有长牙之前即6个月以前进行手术。

治疗方法包括语音治疗,非麻醉下的系带切开术和全麻下的系带修整术。

5、地包天

上颌骨发育不足和遗传等先天因素是前牙反咬合的病因,不良的喂奶姿势和儿童的不良习惯也可造成前牙反咬合。前牙反咬合可限制上颌骨发育,导致下颌过度前伸,造成颜面中部三分之一凹陷,明显影响面貌,早期矫治可纠正或减轻面貌改变,取得相对好的治疗效果。乳前牙反咬合的最佳矫治时间为3~4岁。

口腔的日常护理及注意事项:

1)宝宝长出牙齿就要用面前、纱布、指套牙刷清洗牙齿。

2)宝宝一岁后要尽量改掉喝夜奶的习惯,睡前吃完奶后要清晰牙齿后睡觉,注意喂养姿势。

3)2岁后家长要让宝宝自己学习刷牙,可以不用牙膏,就用能喝的清水。

4)3岁以后宝宝若能将漱口水、牙膏吐赶紧的花花,可用少许含氟牙膏刷牙、增加牙齿抵抗力、防止“蛀牙”。

5)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6)少吃零食、甜食、酸性的实物,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

7)发现“双排牙”即使拔掉乳牙。

8)学走路或运动时都要防止摔到上前牙。

9)可以用涂氟、含氟牙膏、窝沟封闭,来防龋,保护牙齿。

10)定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最后

我们的目标是

没有蛀牙

本文由宝贝在线问提供,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号“宝贝在线问”

相关知识
不射进去就不会怀孕?

不射进去就不会怀孕?

备孕 避孕流产        10206

宝宝见到生人抵触,拍脑袋,怎么办?

宝宝见到生人抵触,拍脑袋,怎么办?

宝2岁9个月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