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育儿管家

绿豆娃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知识
知识详情
打针、吃药、打点滴,不是想要怎样就这样

注射针头是医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发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预计还将继续为人民服务。针头虽小,但几乎没有人没受过针头的刺痛。其实,打针是句俗话,准确讲应该叫药物注射,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局部注射和某些特殊部位的注射。静脉注射也是注射,但国内俗称打点滴,也很形象。

为什么有的药要吃进去,有的药要注入体内呢?主要考虑的是药物的吸收与代谢。药物经口到达胃肠道后,不会马上全部进入血液循环,而是在消化道内有个吸收的过程。有的药物吸收得很快,有的吸收得较慢,所以起效时间就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吸收率非常高的药物,应该尽量口服,效果与点滴无异。比如,甲硝唑口服的吸收率高达98%,根本没有必要点滴。但同样一个疗程的甲硝唑,口服的片剂40片可以吃一周,总费用不到4元钱;而点滴的剂量,一天两瓶就要20多元。所以,这个问题上经济因素占主要。

当然有的药物只能在口服,不能经打针或点滴进入体内。比如一些促进消化功能的酶类药物,本身就要在消化道内起作用,必须口服。对于这类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有的药物不能经过消化道,必须注入体内。如有些灭活的病毒活疫苗,难以忍受消化道内酶的分解,所以必须注射,而且是皮下注射,如牛痘(预防天花)、卡介苗等等。但也有利用感染消化道的能力而口服的。如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因为感染消化道而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就做成专门的糖丸,给儿童口服。不仅吃起来甜甜的,而且外面的糖衣可以抵抗胃酸 的腐蚀,使减毒活疫苗安全到达肠道。实际上是利用了肠道病毒的天然特点。

一般而言,药物以点滴的方式进入体内最快,肌肉注射次之,口服最慢。而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后,才会发挥作用。在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和肝脏,有的经肾脏代谢(排除),有的经肝脏排除(胆道系统),在吸收与排除之间有个动态平衡。研究这个过程的学问叫药代动力学。可惜绝大多数医生对此并未深刻理解,在大学里仅仅学习2个小时。以这两小时的功夫,应付临床上N多问题,会感到力不从心。好在药物说明书上都列出了相关数据,使用前看一下,对处方有好处。

有的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氯化钾口服时非常安全,静脉慢慢地点滴也很安全,但不得快速点滴,更不能推注。如果快速推入体内,会引起心律紊乱,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上注射补充氯化钾时,不仅强调药物浓度不能太高,而且强调进入体内的速度不能太快。如果病人可以口服补充钾的话,尽量口服好了。慢慢点滴虽然安全,但毕竟很痛。插了胃管的病人就简单了,把药从胃管里推进去,效果如同口服,但没有口服的异味和不适,更没有点滴的危险。不过临床上像氯化钾这样的药物并不多,决定药物进入体内的标准多数都得依据药代动力学。但从安全的角度来看,静脉注射实际上是种危险的医疗措施。

刚做小医生时,产科收了一个本院职工的女儿。因为是职工子女,主治医生给这位孕妇开了瓶“人体白蛋白”点滴。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白蛋白都是紧缺物资,没有指征是不随便开的。当时产房连着新生儿室,而新生儿使用白蛋白的量很小,有时把新生儿没有用完的白蛋白留给大人,或者在大人的白蛋白中抽一点给小孩。那天有个护士怕浪费昂贵的白蛋白,就顺手把一瓶小儿没有用完的白蛋白递给了病房的护士。没想到在点滴白蛋白的当晚,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而很快去世。这是我经历的第一场严重的医疗纠纷。当时争论的焦点是,病人在点滴白蛋白的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死的?家属认为开封后的白蛋白可能被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毒血症导致死亡;院方认为临死前的症状、体征像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导致的死亡。双方各执一词,最后的判决也是笔糊涂帐。不过律师在法庭上提供的证据让我牢记于心:当时国内期刊上已经报道了好几起白蛋白点滴过程中的死亡事件。这件事情给我的心理阴影很大,除非病人的指征特别明显,否则我绝对不会给患者开白蛋白。

1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朋友,那人给我讲了他白天经历的恐怕事情。他当时因头晕到医院打点滴,邻床的一个病人跟他吊一模一样的药物。两人几乎同时开始点滴,但在吊了一个多小时后,邻床的那个病人突然呼吸加快,口说不适,没几分钟就死了。他当时吓得半死,打完一瓶药后,坚决要求回家。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还未从惊吓中恢复过来,说话都语无伦次。他问我那人死于什么原因,是用错了药,还是打错了针?我到现在也回答不出来。

点滴虽然是最小的侵袭性操作,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危险。以前几乎每家大医院都有自己的制剂室,配制葡萄糖水、生理盐水等“医院内制剂”。有些医院的制剂室根本不适合做这些事。后来《药品管理法》把医院内制剂全部禁止了,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在发生静脉输液导致患者死亡后,绝大多数家属首先怀疑的医生护士是不是把药弄错了。其实,药物弄错了固然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更多见的是输入的液体本身发生了感染,行话叫“污染”。 很多液性药物内含有糖,或者生理盐水,或糖盐水等。这些液体在配制的过程中,有的混入了支原体、衣原体甚至真菌,它们在药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输入药物的过程,成了输入毒素的过程。轻者使人发生寒战、发热,重者会致人死亡。虽然在药物注射前要仔细检查、核对,但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火眼金睛。

能够口服的药物不要打针,能够打针的不要打点滴,这是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有的患者,根本不把吃药当成治疗的一部分,你要是给他开药,他会把药给扔了,只有点滴他才会接受,才会觉得那是药;有的患者怕痛,视肌肉注射为上刑场,只希望点滴而不接受肌注。殊不知只要有一次输入了含有毒素的液体,就会断送人的性命。其实,临床上很多药物不需要静脉点滴,口服的效果与点滴是一样的。希望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在医院要尽量少打点滴。

相关知识
药补不如食补 6个家常菜好吃又补钙

药补不如食补 6个家常菜好吃又补钙

备孕 备孕营养        572

女性规律运动有助受孕

女性规律运动有助受孕

备孕备孕攻略        20962

有助受孕的姿势

有助受孕的姿势

备孕常识        44049

觉得宝宝瘦,也要看情况再补充营养

觉得宝宝瘦,也要看情况再补充营养

宝10个月        17768

热门知识
大s的燕麦排毒早餐

大s的燕麦排毒早餐

备孕 孕前饮食

让妈妈抓狂的孩子们

让妈妈抓狂的孩子们

备孕 夫妻生活

ABO溶血该如何预防

ABO溶血该如何预防

孕前检查 ABO溶血

8句男人最常用的谎言

备孕 夫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