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馋熊和他的一群小伙伴聚了次餐,看着孩子们吃饭时随心所欲、旁若无人的样子,忽然在想:是不是该给孩子定些就餐的“规矩”了?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就餐的“规矩”不仅多而且严,比如: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吃的;吃饭时不能在盘中扒拉,那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吃饭要“食不言”,否则会挨批……
有句话说得好:“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一个人在餐桌上的表现,折射出的都是背后的家庭教育。
然而现在,大多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家长们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营养,却忽视了对餐桌礼仪的教养。
只是,这对孩子真的好吗?
01
以小见大,餐桌行为暴露家教
这次聚餐,有一个男孩让我印象深刻。整个就餐期间,他吃相粗鲁、无所顾忌,碰见喜欢吃的东西,恨不得全拢到自己的盘子中,全然不顾及他人。
而他的妈妈也是若无其事的样子,想必是习惯了。我们其他几个家长则是相互递眼神,心下还在犯着嘀咕。
吃饭看似只是件小事,可背后折射的却是一个家庭的修养和教育思路。
这个吃相粗鲁的孩子,会让我们觉得这是个缺家教的孩子,同时也会让我们对他身后的整个家庭产生负面印象。
当然,最终我们可能会劝诫自己的孩子要从此对他的那个朋友敬而远之。
02
餐桌礼仪关系着孩子的社交生活
孩子们不可能永远只窝在家里吃饭,餐桌交际也是他们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童年时代开始,他们就养成了餐桌上频频失礼的坏习惯,长大后,这也可能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的绊脚石。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没吃相”很正常,但有些习惯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们养成,那么长大了他们只会更不把这些当一回事。
成年人的世界里,餐桌礼仪关系着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不能给领导同事留下好印象,能不能跟客户顺利达成协议,甚至能不能找到心仪的配偶,都会受到他们餐桌修养的影响。
餐桌礼仪的培养,“童子功”很重要!
03
餐桌前别总以孩子为中心
陪孩子们吃饭的时候,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一道好菜端上来,孩子们都赶快往自己的盘子里夹,基本上没有孩子会关心家长是不是也爱吃,该不该给其他人留点儿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会在餐桌上表现得这么自我?这想必与我们家长平时的习惯有关系。
家里做了好菜,家长都想让孩子先吃,自己少吃两口无所谓;
夹菜的时候,孩子够不着,我们就把菜盘放到他的面前;
孩子夹得太多也没事,甚至孩子盘中剩了菜,我们还会甘之如饴地把那些剩饭剩菜吃掉。
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做父母的都爱孩子,幸运的话,孩子能感受到这份爱,并成长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但不幸的话,孩子可能会习惯了大家都以他为中心,从而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很难被其他孩子接纳。
所以,餐桌前别总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应该家人一起分享。我们不仅需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也需要尊重每一位家人,包括自己的喜好。
同时,如果家里有年长的老人,父母也需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优先照顾老人的喜好,这样能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让他从小事开始学着照顾别人的感受。
04
餐前准备、餐后收拾都应该让孩子参与
家长精心准备一顿饭并不容易,但很多孩子只知挑三拣四,完全不懂得体谅家长的辛苦。
其实这不能完全怪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都把吃饭变成了“伺候”孩子,孩子只要吃得多吃得香就各种表扬,全家人都欢天喜地的,好像孩子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儿。
到了吃饭的点儿,有些孩子要家长喊上三五遍才姗姗来迟,孩子不来,全家人都不动筷子,耐心等着,这不知不觉就会让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的感觉。
一个家庭不能将吃饭变成孩子的“福利”,实际上,无论是做饭还是就餐都应该是全家参与的事,孩子当然也应该参与进来。
从择菜、洗菜,这些事儿家长都应该逐步教孩子做。餐前摆放餐具、餐后收拾盘子、擦桌子、清扫地面这些事也可以让孩子轮着做。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孩子参与其中,就会懂得其中的不易,自然也就不会各种挑剔了。
当然,家长除了要给孩子定规矩,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千万别觉得吃饭那点事儿算不上什么!
中国人常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的约束,孩子无法成长为适应社会规则的人。
每个家庭的“家规”中都应该包括餐桌前的规矩,家长需要让孩子学会和尊重这些规矩,而这些最终都会成为孩子修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