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育儿管家

绿豆娃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知识
知识详情
如何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

攻击是指一种侵犯别人的态度或行为,可能是肢体的攻击,如推、打、咬等动作,也可能是间接使用语言怒骂、羞辱别人。孩子们在一起玩时,经常会出现争执。一般情形下,男孩子会用肢体动作来攻击对方,而女孩子则经常“动口”——说一些不客气的话或互相嘲讽。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攻击性是很平常的,因为他们无法用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以何种比较合适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愤怒或沮丧,于是便会攻击对方。
当孩子有攻击行为时,家长要遵守以下的处理原则:
(1)暂时隔离。找一个没有对象可以攻击的地方,让孩子单独待一会儿,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可能会冷静下来,也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发泄,只要不造成伤害,不要去干涉他。
(2)教孩子说出情绪。孩子有攻击行为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如教他说“我很生气”。
(3)确定规则。家长要用坚决的语气告诉孩子,“咬人、打人是不可以的,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还可以让孩子看看对方的痛苦的表情,让他明白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
(4)防患于未然。当家长注意到孩子在与别人争抢,有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时,应马上予以阻止,或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因为你咬人、打人,所以没办法继续玩下去了。
(5)平时的引导。
①示范正确的行为。父母如果平时待人恭敬有礼,有冲突时采取的是温和而理性的解决方法,而不只是发泄自己的怒气,这对孩子将有正面的示范作用。父母的“身”教和“言”教是一样重要的。
②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父母先别急着当法官,让孩子们一一说出当时的情况,并确定他们彼此了解而且同意对方的说法,然后要求孩子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帮助执行某些规则,如不可打断别人的话、大声吼叫或打人等,不过尽量少介入。经由这样的过程,渐渐地,即使没有家长的协助,孩子们也能解决彼此的问题。
③严肃对待口语的伤害。恶毒的语言有时比肢体的伤害更具攻击性,却常被人们忽略,让孩子体会某些侮辱性的字眼用在人身上的感受,孩子可以学习不对人恶语相向。
④允许规范内的适度攻击游戏。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拉帮结派”地互相“砍杀”,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因此而变得个性暴戾,但许多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类游戏可以让孩子发泄攻击冲动,同时体会“被害人”的感受,是很好的宣泄情绪和精力的方法。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游戏必须是孩子自愿且乐意参加的,所持的“武器”不会造成伤害,且所有伤害性的攻击行为须被禁止。而父母如果有机会成为孩子的“战友”,更可以乘机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举止言语是不该出现的。
⑤一些须注意的惩罚误区。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咬人,你很生气,就回咬他,让他知道什么叫“痛”。如此做法只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比对方大一点,就可以咬人。不要因为孩子打人,你就狠狠地打他一顿。因为这样,孩子就学到“当我生气时,我就可以打人。”不要回骂,因为我们回口压制孩子,就是在教他“生气时,可以更大声地骂人。”
如果孩子在经过引导后,仍然经常出现攻击行为,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话,那就不正常了,可以看做是偏差性攻击行为。产生偏差性攻击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管教方式不当。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过分宠爱,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未能正确引导,孩子始终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需要或发泄情绪。
(2)在暴力的阴影下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暴力行为,长期处于受打骂的状态,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使用攻击的手段来达成目的或宣泄情绪。
(3)长期的情绪不平衡。长期持续的痛苦、强烈的愿望无法达成、活动受限制等都会引发愤怒;另外,当儿童的行为长期得不到关注时,会变得沮丧、消沉,试图通过某种激烈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
(4)生理因素。内分泌失调等生理因素也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而攻击别人。对于偏差性攻击行为,家长更要多费心思,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提供适当的环境让孩子发泄精力,协助孩子过正常有规律的生活。②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不屈从孩子的无理要求,不姑息孩子不良的攻击性行为。③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主动聆听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在孩子表现平和时,多抱抱他。④教养者需做良好的情绪示范,避免在情绪激动下体罚孩子。⑤倘若是生理因素引起攻击性行为,应及早寻求治疗。
 摘自《0-6岁育儿经大全集》 作者:静涛
   

相关知识
宝宝添加辅食后奶量锐减怎么办?

宝宝添加辅食后奶量锐减怎么办?

宝6个月        15950

与1-2岁宝宝的亲子游戏:点兵点将

与1-2岁宝宝的亲子游戏:点兵点将

宝1岁11个月        2172

宝宝入园,妈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宝宝入园,妈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宝2岁11个月        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