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育儿管家

绿豆娃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知识
知识详情
宝宝具有攻击性,处理好对孩子一生有益!

有些孩子在外面经常打小朋友

在家里还会打外婆

不给她买玩具还会咬人

家长道理也说了

骂也骂了,吼也吼了

但是一点用也没有

怎么办?

微光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刘莹老师专题解答:为什么孩子爱打人?

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一种"先天性"的行为,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也就是说这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一。攻击性行为其实可以转化成为更有建设性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处在一个适宜的发展性环境时候,会将攻击转化成为创造性动力。 

原初攻击性

最开始的攻击性是以身体来表现的,称为原初性攻击。比如:用嘴去咬,大声的哭闹,然后用手去打,用脚踢,隐性的方式无规则性的拉屎拉尿,这些都是一些原始性的比较初级的攻击方式,也就是在孩子没有形成规则感之前,是会以这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 

举例: 

一个婴儿总是无时无刻的在寻求着满足,他哭了,妈妈根本不知道宝宝怎么了,就会猜测,是饿了吗?是尿尿了吗?是不是冷了吗?是哪里不舒服吗?有时候好象怎么做也不对似的,宝宝一直在哭闹,你可能需要一直抱着他,一直哄着他,一直在不断的猜测他到底怎么了,直到妈妈精疲力尽,宝宝终于慢慢安静了下来。 

解读宝宝心理:

宝宝实际上就是在用哭闹来表达他自己的不满,来攻击没有让他满足的妈妈,也在释放他的焦虑。这个阶段中,婴儿不舒服的时候,他是只知道攻击的。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应该知道他需要什么,来满足他,所以只要他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们就会体现出攻击性。

如果婴儿心里的想法可以被说出来的话,可能是这样的一些话:你怎么不来照顾我,不来让我舒服,你不好,你是坏妈妈。而他的语言能力还未发展成熟,所以会使用他们更熟悉的方式,就是身体,用哭、喊、踢、咬等等的方式。在心理上,称之为"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体现出的情感反应"。

孩子心理发展受到阻碍的表现

当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有些孩子他们的智力发展得不错,但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他动不动就冲上去跟你打一架,或者随手乱摔东西来发泄情绪,其实这些孩子就是在用一种婴儿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攻击性,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方式,是有明显的破坏性的,而且他的心理水平发展受到了阻碍,与他的年龄是不相符的。

如何帮婴儿过渡?

正面做法:

当婴儿以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妈妈要去包容婴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孩子的哭闹踢咬中,依然带着全然的关注与急切,在不断的猜测孩子怎么了,抱着他,哄着他,一直到他安静下来,在自己很焦虑时还仍然对孩子全神贯注的过程,就是妈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适宜性环境的过程,来承载孩子的焦虑。 

结果:

在这个适宜性的环境中,孩子会感觉到在他一次次的攻击下,他并没有得到什么惩罚性的反应,那个温柔的,充满爱与关注的妈妈依然还在。他的焦虑和攻击被妈妈这个容器承载住了。婴儿可以自由的将自己的东西往这个容器里放,而没有遭到报复,那么他会感觉到很安全,就可以顺利的往前发展。 

反面做法:

妈妈可能在当下感到很焦虑,他自己又可能有一堆事情要等着他去处理,他没有办法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而又无法和宝宝沟通,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然后就会很不耐烦,可能会不再理他,或者发顿脾气,把宝宝重重的往床上一放,过了一会儿再去抱他。 

结果:

对孩子来说,这时候会产生一种断裂的感觉,也就是,之前妈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再喜欢自己的,不理自己的,对自己很不耐烦的,认为自己不好的,眼神中充满埋怨的妈妈。他会通过这个眼神去看到自己是不乖的不值得被爱的,那这就不再是一个适宜性的环境了。如果这种情况在孩子与家人的关系中经常出现的话,那么就会造成他在心理水平发展上的阻碍。

注意:

不能说一个孩子三岁了就一定不会打人了,心理发展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阶段组成的。也就是说,在每一个阶段中,都会多少带有前一个阶段的遗留部分。当一个孩子,他两岁、三岁甚至更大了,他仍然会偶尔以比较初级的攻击行为去释放内心的焦虑,但这已经不再是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所以,不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偶尔跟其他孩子打架就担心,这是很正常的。

原初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性

当孩子在前期和妈妈的关系中,发展出包容自己焦虑的能力,到了孩子长大面对挫折时,就能够容纳自己的焦虑。 

比如当孩子在竞赛中输了,他不会那么着急的发脾气,不会以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攻击性,而是发展到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可能会说:妈妈,我输了,我很难过。这种释放焦虑的方式是建设性的。而且他在竞争中也不会那么强烈的想要赢,当我们迫切的想要去赢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承受不了那个输。

而且在这个挫折中也会发展出规则感,他就开始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是得不到的,什么东西是不能理所当然的去要的,什么事情是适可而止的。他当然会难过,也会哭,因为他的自我还不是那么的强大。但不是那么不讲理的哭闹。当孩子太在意输赢,他就会处在一个“我必须要得到”的状态,也就是婴儿最开始的状态,他看不到现实中有些东西就是无法每次都得到的。那么他就容易以原始性的攻击行为来应对自己的这个焦虑。

家长该怎么做呢?

1、在早期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适宜性的环境,去做孩子焦虑情绪的一个容器,去让孩子发展能够承载自己焦虑的能力的。 

2、如果早期没有做得好,家长就尽可能的去理解,孩子现在一些看起来不恰当的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传递给孩子:你在将来遇到一些不完美时,你也可以去理解就好,不需要强求。因为有时候,理解,就是最大的包容。

妈妈的问题

1、刘老师您好,我崽现在三岁多比较喜欢打人,一直是外婆带,他不管什么人都打,生气了打,有时是高兴好玩,只有我制止他才听,不知是不是因为隔代,老人惯的,我也在想办法让他明白这样不好,请问怎样才会更有效?

答:他打人是经常的吗?已经成为了一个惯常性的思维逻辑吗?他现在是由外婆带这个是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因为隔代抚养就会造成溺爱,那么溺爱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去接受一些挫折。

比方说孩子长大可以跑的时候,他是慢慢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很新奇,他就会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挫折,比方说他想抱一个东西抱不起来他会觉得很挫败,瓶子打不开也会觉得很挫败,随着成长当他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他遇到的挫折也会越来越多。

隔代抚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帮他做很多的一个情况,比如孩子打不开盖子的时候我来帮他打开,这样子就会让孩子觉得我还是可以停留在婴儿的样子,反正什么事都有人来帮我做,孩子的心理就会停留在比较小的阶段,就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种问题需要家长跟外婆好好去谈了,如果是自己带的话,可能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时间去培养他,让他重新发展一遍。当他打人的时候不要给他一个惩罚性的回应,而是应该先去跟他谈,如果有部分可以讲道理了,虽然讲不通但是你可以跟他谈,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的可能不是道理而是一种安全感,你需要做是不要干预太多,是让他自己去经历承受这样的挫折。

2、刘老师你好,我儿子4岁多,以前特别爱打人,现在跟他说了很多,好些了,可是一发脾气就涨得满脸通红,爱扔东西,怎么办啊?

答:这个情况就是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去表达,他会用身体的行为,比如你说的涨红脸、扔东西让你去猜,就是需要你高度的去满足他,这个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就不说话,你应该知道我怎么了,你要满足我的需求,你没有做到就是一个坏妈妈”。当然我是用成人化的语气表达出来了,孩子的感受的确是有很多的怨、很多的不满,那么他自己承受不了就理所当然的妈妈应该帮我承受,也就是孩子信任自己能够承受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得特别好。

所以在他脸涨得通红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去引导他说出来,比如问他“宝宝,你是不是不高兴呀?”当他不听你讲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去跟他沟通,在游戏中帮助让他释放情绪,那么你就会发现他偶尔会蹦出来一些反应情绪的词语,他能够慢慢的整合,你在这个过程当中陪伴他也是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孩子上二年级了,现在只要是不如他的意就开始打妈妈和奶奶,但是不敢打爸爸,这样的话我也没有办法只能每次让爸爸凶他,我该怎么办呢?

答:这个是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的一个问题,爸爸凶他就乖了,他可能就会知道我在爸爸这里是行不通的,就会造成孩子察言观色地根据你们的性格来进行随机应变,那你也可以说他很灵活。

但是问题是他迟早会到社会当中去,总有一些像爸爸那样的人来凶他的,但是并没有一个像妈妈那样的人来包容他,现实是很残酷的,如果你没有给他训练出规则,他进入社会后他迟早会被规则惩罚,如果他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的话,以后还会有更大的挫折等着他。

爸爸妈妈和奶奶都应该进行调整,爸爸凶他是没有必要的,爸爸和妈妈应该站在同一条线上,孩子打人是不对的,爸爸可以去进行教育的工作,妈妈可以站在理解和包容的方面,但是爸爸和妈妈之间教育的差距不要太大,要中和一下。在家庭教育中我建议尽量不要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进来,因为会造成孩子在教育上面的混乱,孩子就没了自我,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4、老师你好,宝宝刚上幼儿园,每次和表妹待在一起的时候总喜欢闹矛盾,吵架有时候会动手打妹妹,和他说也不爱听,但是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会这样,要怎么办? 

答:这个在幼儿园阶段是很正常的,孩子很容易在兄弟姐妹之间产生一个竞争,你要看看他跟表妹在一起的竞争,与他跟外人在一起的竞争差距是不是特别大,如果差距特别大,对外面还是很配合的,在家里就横,就是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

你要跟他谈“为什么要打妹妹?”,“为什么不喜欢妹妹?”,这个是有很多种可能的,有可能表妹跟妈妈有链接,需要去跟表妹竞争妈妈的爱,表妹是自己的亲人,跟亲人去竞争爱的这种表现是很正常的;

再一个就是“亲人又是妹妹,我比较大欺负她是理所当然的”,也跟家庭教育有关系,可能说要他让着妹妹,他却觉得我为什么要让着妹妹,我偏要欺负他。你就要去了解她们的背景,是什么情况下、什么环境下才发生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就是榜样的作用,在处理她们的矛盾的时候,你可以去做让他看到底应该怎么去说,可以帮助他用言语表达,可以去陪她们两个玩游戏,在游戏中看到他们俩的背后,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果差距不是非常大、矛盾也不是非常多的话,这个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是不用去在意的,也可以在竞争中帮孩子养成一种规则感。


本文由宝贝在线问提供,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号“宝贝在线问”

相关知识
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如何测温?

孩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如何测温?

宝8个月        68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