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是留言还是周围,总是会被问及多动症。昨天傍晚在小区遛娃,还听到两位宝妈聊天,也是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另一位看似颇有经验的宝妈,说“我家网上买的xxx药,还挺好的,吃了两个月孩子小动作明显少了”。我能明白在面对一个如 “永动机”、“屁股上长钉子”的孩子,在体力、脑力、精力都跟不上趟儿后,妈妈通常会怀疑“孩子无法安静,是不是多动症?”
今天,就来聊聊它!
到底多动症是什么?
多动症(hyperactivity disorder)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缺陷、行为过度活跃和情绪冲动等。
关于多动症的发病原因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定论。
有研究表明它与家族遗传或神经系统异常有关;
也有学者认为多动症还与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酗酒、压力太大、铅摄入超标等有关系;
同时孩子的成长环境压力过大、铅中毒等也可能导致多动症。
据调查,多动症通常开始于童年早期(3—6岁),多发于儿童(6-12岁),发病率是5%-9%左右,在我国约有2000万的儿童正在受多动症的困扰。
也就是说一个班(40人左右)就可能会有2、3个孩子存在多动症。且男孩确诊的比例是女孩的3倍。
多动症有哪些危害?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完成作业等会直接导致成绩差。
孩子生活上自制力差,易兴奋、冲动,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也容易尝试危险的行为。
多动症一般不会自愈,若多动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很大几率会延续到成年,增加孩子失业、离婚、犯罪等行为的概率。
《普通精神病学纪要》(2012年)的报告中,对纽约的三百多名儿童进行了33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失学比例比普通儿童高7倍,离婚率高1倍多,同时多动症患者普遍的收入也要低一些。
因此,对多动症我们要早了解,早发现、早治疗。
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好动≠多动症
据调查,美国每年约有一百万儿童被误诊成多动症。
学龄前的孩子天性好动,尤其是小男孩,精力旺盛,手脚好像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永远动个不停。
再加上,学龄前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本来就短,很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有始无终,有点风吹草动的心思就跑了,所以家长总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但其实,学龄前的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或行为不太规范,都太正常不过了。
关于不同年龄孩子注意力的平均时长,具体可以看这篇《“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坐不住”就是专注力不好?别再误会孩子了!》。
也正是如此,一般孩子5岁前很难真正的确诊。
因此,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真正的多动症到底有哪些症状?
1、注意障碍
无法专心听人讲话,似听非听;
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总是走神发呆;
刚听\学的东西,很快就忘记;
无法专注做事,非常容易受外界干扰;
无法完成指定任务(排除不理解或能力不到);
粗心大意、无法关注细节,总是丢三落四;
抗拒做持续集中精力的事情。
PS:很多人以为多动症就是异常好动,但其实以注意力缺陷为主型的多动症不一定会有行为上的好动,相反他们表现的很安静,只是难以集中注意力。
2、异常好动
过分好动,小动作很多,无法安静玩耍;
无法静坐,总是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不分场合的乱动,总是擅自离开座位或教室;
不愿意等待,一等就着急。
3、冲动方面
话特别多,总是打断他人说话,迫不及待地抢话;
行动前缺乏思考、不顾及后果;
情绪容易兴奋、冲动,易有攻击性行为;
常大喊大叫;
要求必须立刻满足。
提示: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冲动,如环境的变化(搬家或父母长期不和等)、疾病(甲亢、焦虑、睡眠问题等)。
看完多动症的症状是不是心里一凉,“艾玛,完了,我孩子全中!”。